選擇權交易對許多投資新手而言,既充滿吸引力又令人望而卻步。本篇選擇權教學為完全沒有選擇權交易經驗的新手設計,將從最基本的選擇權是什麼開始,逐步介紹選擇權的運作機制、買方策略、實務操作流程,以及重要的風險管理概念。透過深入淺出的選擇權教學指南,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,並提供在台灣市場進行選擇權交易的具體指引。
目錄(點擊前往閱讀該段內容)
選擇權是什麼?一份特殊的契約
選擇權是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,本質是一種買賣契約,不對稱的「權利」與「義務」是選擇權契約最特殊的部分,讓選擇權可以靈活多變,但風險也相對偏高。
選擇權總共有2種角色、2種權利,組合成4種投資策略:
買方:支付權利金,取得權利
- 支付一筆「權利金」後,獲得在將來某個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,可以按事先約定的「履約價格」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標的資產的權利。
- 擁有權利但沒有義務,可依市場情況決定是否行使權利。
- 最大損失僅限於已支付的權利金。
賣方:收取權利金,承擔義務
- 收取買方支付的權利金,但當買方要求履約時,必須依約履行契約。
- 為了保證能夠履行義務,需要繳交一筆「保證金」。
- 相對被動,只能配合履約。
選擇權的兩種基本類型
選擇權依據買方取得的權利不同,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:
買權(Call Option)
買權賦予持有者在未來能用履約價格「購買」標的物的權利。
- 適用時機:當預期標的資產價格將上漲時。
- 實際例子:投資者與石油商約定3個月後,以每桶60元買進石油,支付權利金5元取得買權。若3個月後石油漲到70元,投資者仍可按60元買入再賣給他人獲利,當標的價格上漲越多,獲利越大;若石油跌破60元,就放棄執行這個買權,僅損失5元權利金。
- 風險控制:最大損失為權利金。
賣權(Put Option)
賣權賦予持有者在未來能用履約價格「賣出」標的物的權利。
- 適用時機:當預期標的資產價格將下跌時。
- 實際例子:石油商因擔心價格下跌,與投資者約定3個月後以60元賣出,支付權利金取得賣權。若到期時石油跌到50元,賣權持有者仍可按60元賣出,避免低價損失,當標的價格下跌越多,獲利越大;若石油漲到70元,放棄賣權即可,僅損失權利金。
- 風險控制:最大損失為權利金。
角色 | 買權(call) | 賣權(put) |
---|---|---|
買方 | 買進買權=看多市場 最大損失=權利金 獲利潛力理論上無限 |
買進賣權=看空市場 最大損失=權利金 獲利潛力有限但可觀 |
賣方 | 賣出買權=看市場漲不動 最大獲利=權利金 潛在損失理論上無限 |
賣出賣權=看市場跌不動 最大獲利=權利金 潛在損失有限但可能很大 |
選擇權交易的四大要素-標的物/履約價/到期日/權利金
一份選擇權契約必須包含以下四個核心要素,在選擇合約時,不能只看單一層面(例如只看權利金高低),必須綜合考慮標的物走勢預期、履約價的選擇、到期日的遠近,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響權利金及其未來的變化。
標的物(Underlying Asset)
標的物是選擇權所表彰的資產,也就是普遍認為具有價值,並且可以用來進行交易、投資、或作為擔保的資產,可以是股票、指數、期貨、外匯、利率或商品等。例如,台灣最常見的「臺指選擇權」就是以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作為交易標的。
履約價(Strike Price)
履約價是選擇權買方在未來可以買入或賣出標的物的特定價格。履約價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權利金的價格,例如,履約價較低的買權,其權利金通常會較高,因為買方有以更低價格買進的潛在優勢。
到期日(Expiration Date)
到期日是選擇權合約的有效期限,過了這個日期,合約就會失效。選擇權的價值會隨著到期日的接近而減少,因為行使權利的期限縮短,潛在獲利的機會也隨之減少。臺指選擇權又分為「月選」和「週選」,其中「週選」每週三結算,是市場上最熱門的合約之一。
權利金(Premium)
權利金是選擇權買方為了取得該契約權利而支付給賣方的費用。權利金是選擇權本身的價值,其價格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標的物價格、履約價格、存續期間(即距離到期日的時間長短)、市場波動率、無風險利率以及現金股利等。例如,到期日越近,選擇權的「時間價值」流失越快,會直接影響到權利金。
選擇權基本名詞對照表
中文名詞 | 英文名詞 | 簡要定義 |
---|---|---|
選擇權 | Option | 一種買方有權利、賣方有義務的契約 |
買權 | Call Option | 買方有權利在未來買入標的物 |
賣權 | Put Option | 買方有權利在未來賣出標的物 |
標的物 | Underlying Asset | 選擇權所約定的資產(如股票、指數) |
履約價 | Strike Price | 執行權利的價格 |
到期日 | Expiration Date | 權利可執行的最後期限 |
權利金 | Premium | 買方支付給賣方以取得權利的費用 |
買方 | Buyer / Holder | 支付權利金,擁有權利無義務 |
賣方 | Seller / Writer | 收取權利金,負擔義務需繳保證金 |
選擇權的狀態:價內、價平、價外
選擇權的「價內外」狀態,是指選擇權在當前市場價格下,如果立即履約是否具有內在價值:
價內(In-the-money, ITM)
價內是指買方在此時要求履約即可「獲利」的狀態。
註:S = 標的物價格,K = 履約價
- 買權(Call):標的物目前價格高於履約價(S > K)。例如,現股價100元、買權履約價90元,因可90元買進立刻賣100元獲利,屬「價內」。
- 賣權(Put):標的物目前價格低於履約價(S < K)。例如,現價100元、履約價110元時(高於現價),表示履約可得110元賣出、現價回補獲利,屬「價內」。
價平(At-the-money, ATM)
價平是指標的物目前價格等於履約價(S = K)。
例如,現股價100元,履約價100元即「價平」。
價外(Out-of-the-money, OTM)
價外是指買方在此時履約得不到任何好處,反而有「損失」的狀態。
- 買權(Call):標的物目前價格低於履約價(S < K)。例如,現股價100元,履約價110元,就屬「價外」。
- 賣權(Put):標的物目前價格高於履約價(S > K)。
內含價值與時間價值:權利金的組成
選擇權的「權利金」並非單一的價格,而是由兩部分組成:內含價值(Intrinsic Value)及時間價值(Time Value)。
內含價值是選擇權「立即」履約所能獲得的利潤,代表選擇權的「現實收益」。
- 買權的內含價值:內含價值若現價高於履約價,即為(現價-履約價),數學表示為: 內含價值 = MAX(標的物價格 - 履約價, 0)。
- 賣權的內含價值:數學表示為: 內含價值 = MAX(履約價 - 標的物價格, 0)
時間價值是買方對選擇權在到期前進入價內的一種「期望」,所願意支付的權利金。換句話說,即使選擇權目前沒有內含價值(如價平或價外),投資者仍願意支付權利金,因為他們預期未來市場價格可能變動,帶來獲利機會。
交易選擇權的優勢與用途
以小搏大的槓桿效應
選擇權最吸引人的特色,就是只需支付少量的權利金,就能控制價值遠大於權利金的標的資產。
舉例來說,購買一張看漲選擇權的資金,通常遠少於直接買進100股股票的成本,但當股價上漲時,選擇權的獲利百分比可能遠超過股票本身。
然而,槓桿效應是把雙刃劍,放大潛在收益的同時,也會同步放大潛在損失,新手容易被「以小搏大」的誘惑所吸引,卻忽略了高槓桿並非免費午餐,反而非常重視對市場判斷的精準度。
風險有限的買方特性
對選擇權買方而言,最大優勢是風險可控。
無論標的價格如何變動,買方最大損失僅限於最初支付的權利金,讓投資者在入場前就能明確知道最大虧損額度。
不過,風險有限不等於低風險,時間價值的耗損,導致選擇權買方虧損的機率通常較高;頻繁的「有限損失」累積起來,仍可能導致整體資金大幅縮水。
選擇權是避險工具
選擇權也是強大的避險工具。
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可透過買進賣權來設定停損點,就像為股票買保險;預期未來需要買入資產時,則可買進買權來鎖定價格,規避上漲風險。
對新手而言,避險策略涉及複雜的操作技巧,建議先掌握基礎概念,再逐步探索進階應用。
新手入門策略:買方選擇權教學
為什麼新手適合從買方開始?
對於選擇權新手來說,最推薦的入門策略是擔任「買方」,買方最大的優勢是風險相對可控,最大損失僅限於支付的權利金。不過仍需要了解,買方獲利機率較低,且面臨時間價值流失的風險,因此即使採用買方策略,也必須嚴格控制資金。
買進買權(Buy Call):看漲策略解析
使用時機與運作機制
當投資者對市場或特定標的物未來走勢持「大幅上漲」預期時,可採用買進買權策略。
操作方式是支付一筆權利金,買入一份買權合約,這賦予投資者在合約到期日或之前,以約定的履約價格買入標的物的權利。
損益情境分析
- 進場成本:支付的權利金
- 最大損失:僅限於支付的權利金
- 最大獲利:理論上無限,標的物價格越漲越多獲利
- 損益兩平點:履約價 + 權利金
重要提醒:選擇權買方要獲利,不僅需要「方向看對」,更需要「時間拿捏好」。即使判斷市場會上漲,如果上漲幅度不夠大,或者上漲發生在到期日臨近時,仍可能因時間價值快速流失而虧損。
買進賣權(Buy Put):看跌策略解析
使用時機與運作機制
當投資者對市場或特定標的物未來走勢持「大幅下跌」預期時,可採用買進賣權策略。
操作方式是支付權利金買入賣權合約,獲得以約定履約價格賣出標的物的權利。
損益情境分析
- 進場成本:支付的權利金
- 最大損失:僅限於支付的權利金
- 最大獲利:當標的物價格下跌至零時達到最大
- 損益兩平點:履約價 - 權利金
流動性風險提醒:在劇烈下跌行情中,買進賣權價格可能暴漲數倍,但在極端市場波動下,流動性可能迅速惡化,導致買賣價差極大,新手可能難以在預期高點順利平倉獲利。
選擇權交易實務教學
開立期貨帳戶
開戶條件:
- 年滿20歲未滿70歲,且無限制行為能力的中華民國國民
- 具有健全判斷能力,能理解選擇權交易風險
- 了解更多:期貨開戶條件
準備資料:
- 雙證件(身分證正本 + 健保卡/駕照/護照等)
- 銀行存摺作為出入金帳戶
開戶方式:
- 線上開戶:較為快速,約數個工作天完成審核
- 臨櫃開戶:需親自前往,但可當下完成身分確認
- 了解更多:凱基期貨開戶流程
交易平台與操作流程
台灣主要期貨商如元大期貨、凱基期貨、群益期貨、永豐期貨等,都提供電腦版和手機版交易平台。
以凱基期貨為例,提供傳統網站、行動APP到網頁的多元平台選擇,方便投資者依個人習慣操作,並具備智能下單與半自動交易功能,有助提升交易效率。→立即進行凱基期貨開戶
基本操作流程:
- 選擇「期貨/選擇權」→「台指選擇權」
- 選定買權或賣權
- 選擇到期月份與履約價
- 輸入數量與價位提交
選擇權交易時間:日盤上午8:45~下午1:45,以及夜盤下午3:00~隔日凌晨5:00
出場方式:
- 平倉:以相反部位了結原有部位
- 履約:台灣為歐式選擇權,僅能在到期日行使
- 放棄:當選擇權價外時,放任到期
選擇期貨商建議:選擇期貨商時,新手應考慮平台穩定性、手續費合理性、客戶服務品質等因素。建議可比較不同券商的服務內容,也可詢問是否有專責營業員協助,以獲得更完善的服務。選擇凱基券商,並指定陳榆潔營業員,還會提供VIP群組、市場分析報告、一對一諮詢等加值服務,對新手學習會更有幫助。
交易選擇權的風險
選擇權交易雖然提供了靈活的投資機會,但對新手而言,學會風險管理比追求高報酬更為重要,了解選擇權新手常見陷阱並建立正確的交易習慣,是邁向成功投資的關鍵第一步。
常見錯誤提醒
- 過度交易:因成本相對較低而頻繁交易
- 忽視時間價值衰減:不了解時間對選擇權價值的影響
- 風險過度集中:在單一標的投入過多資金
- 對市場方向判斷過於自信:市場走勢難以準確預測
新手入門步驟
- 學習基礎知識:透過官方資源了解基本概念
- 模擬交易:使用虛擬交易所練習操作
- 小額起步:初期只投入少量資金
- 記錄交易:詳細記錄每筆交易的理由和結果
- 持續學習:保持學習態度,逐步累積經驗
在選擇交易平台方面,建議新手選擇提供完整服務的期貨商。以凱基期貨為例,提供傳統、行動到網頁的多元平台,方便投資者依個人習慣操作,智能下單與半自動交易功能更能幫助提升交易效率;若開戶時指定專責營業員如陳榆潔,還可獲得VIP群組、市場報告、一對一諮詢等貼心服務,讓投資者在學習路上走得更遠、更好。
歡迎找凱基期貨總公司Karen榆潔專員諮詢期貨開戶